2013年3月22—24日,主题为“发现科学的乐趣“的第33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北京市顺义牛栏山一中举行。大赛包含八个重点环节:开幕式、技能测试、封闭答辩与评审、公开展示与交流、中外师生论坛、专项奖颁奖典礼、科技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展示及颁奖典礼暨闭幕式。据统计,参加本次创新大赛初赛活动的学生达30余万人,经学校推荐、区县评审,共有1785项优秀学生竞赛作品参加市级初评、201个项目进入终评答辩、10项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及30幅少年儿童科学幻想绘画参加终评展示。本届大赛进一步与国际接轨,来自11个国家和香港地区的14个代表团共79名外宾、31个国际项目全程参与大赛。大赛期间,竞赛类项目将按13个学科进行公开展示和答辩,由学科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,分为5个评审组,本着“公开、公正、公平”的原则,对参评项目进行分类评审,现场评出各类奖项。北京大学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、北京理工大学、北京交通大学、北京工业大学、北京科技大学、北京自然博物馆、北京天文馆等20家大学、科普场馆和公司为大赛设立专项奖,奖励表现突出的选手。作为北京中小学生科技类最高级别的赛事,很多高校都把这个大赛看成是“挖”到好生源的一条途径,优秀选手将有机会在一些高校的自主招生中获得面试资格。
北京育才学校曲建国副校长、陈宏杰主任和陈宏程老师到现场指导学生参赛。共获学生创新项目一等奖6人2项,专项奖2项,二等奖5人3项,教师科技方案一等奖1项,二等奖1项,优秀实践活动奖1项。
北京市市委常委陈刚出席闭幕式,房山区接过第34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旗帜,2014年的北京市青少年创新大赛将在房山区举办。
序号 |
项目标题 |
项目成员 |
指导教师 |
获奖等级 |
1 |
北京长安街沿线国庆花坛所用植物标识的研究 |
桑雨菲 谭安生 刘子辰 |
陈宏程 闫莹莹 李佳 |
一等奖 |
2 |
八种不同类型植物提取液对蚜虫存活率的影响 |
王月林
王笑晗
崔馨蕊 |
张亚
于放
陈宏程 |
一等奖 |
3 |
北京市城区弃用自行车的状况调查报告 |
李依琳 |
陈宏程 |
二等奖 |
4 |
利用生物淋滤技术处理北京市生活垃圾焚烧飞灰中铅的研究 |
潘辛夷 贾晔宁 解子一 |
陈宏程 张亚 张俊菊 |
二等奖 |
5 |
SIRNA敲减宿主细胞MEK一等奖蛋白后对HSV二等奖病毒复制的影响 |
李派 |
张秋彦 |
三等奖 |
6 |
北京市树木标牌状况的调查研究 |
刘利浩 李梦雅 王逸佳 |
陈宏程 闫莹莹 于志水 |
三等奖 |
7 |
超市自主购物系统 |
童思宇 朱桉淇 叶凌滔 |
陈宏程
翟琨 |
三等奖 |
8 |
汽车落水自动救生装置 |
王佳琪 |
张冬
陆伟
安姗 |
三等奖 |
9 |
八种不同类型植物提取液对蚜虫存活率的影响 |
王月林
王笑晗
崔馨蕊 |
张亚
于放
陈宏程 |
自然与生命探索奖,奖学金3000元 |
10 |
八种不同类型植物提取液对蚜虫存活率的影响 |
王月林
王笑晗
崔馨蕊 |
张亚
于放
陈宏程 |
理光可持续发展奖 |
11 |
“小化学家”科技实践活动 |
陈宏程
李佳 |
|
优秀实践活动奖 |
12 |
着眼环境、动物和社区的科技环保活动方案 |
陈宏程 |
|
教师科教方案一等奖 |
13 |
《科技创新课程》的研发 |
胡东升 |
|
教师科教方案二等奖 |
2013年3月5日,第十三届北京市中小学生金鹏科技论坛活动获奖名单揭晓,经过个人申报、学校推荐、区里选拔和网上申报、市里初评以及总评答辩,共有小学148项、初中179项、高中82项分获一、二、三等奖,其中一等奖小学29项、初中28项、高中13项。北京育才学校申报的6个项目均获一等奖,获一等奖项目数和人数均列北京市第一名,再次取得佳绩。指导教师是陈宏程、李佳、陈洁、何亚青以及科技馆、教学植物园等合作老师。
北京育才学校第十三届北京市中小学生金鹏科技论坛活动获奖名单
项目名称 |
学校年级 |
学生姓名 |
指导教师 |
获奖等级 |
北京市树木标牌状况的调查研究 |
北京市育才学校小六 |
王逸佳、李梦雅、刘利浩 |
陈宏程、赵芳、闫莹莹 |
一 |
北京长安街沿线国庆花坛所用植物标识的研究 |
北京市育才学校小六 |
桑雨菲、谭安生、刘子辰 |
陈宏程、闫莹莹、李佳 |
一 |
北京市城区弃用自行车的状况调查报告 |
北京市育才学校小六 |
李依琳 |
陈宏程 |
一 |
树木穿“冬衣”——北京市城区植物冬季防护之调查 |
北京市育才学校初三 |
赵伊婷、张浩迪、陶冶、强佳奇 |
陈洁、何亚青、陈宏程 |
一 |
八种不同类型植物提取液对蚜虫存活率的影响 |
北京市育才学校初三 |
王月林、王笑晗、崔馨蕊 |
张亚、于放、陈宏程 |
一 |
利用生物淋技术处理北京市垃圾焚烧飞灰中铅的研究 |
北京市育才学校高二 |
潘辛夷、贾晔宁、解子一 |
陈宏程、张亚、张俊菊 |
一 |